玉米終于重回漲勢,并且漲幅要比跌幅要快,當前山東玉米普遍已經重回到了1.35元/斤,部分企業更是達到了1.4元/斤。
回顧整體8月的走勢,玉米總體走勢偏弱,原因主要有兩個:
一是需求偏弱。
從深加工方面來看,下游需求偏弱,使得玉米淀粉的去庫存節奏偏慢,深加工整體利潤下降,不得不降負荷甚至停機。
數據顯示,8月份玉米深加工的平均開工率僅為47.21%,折算成玉米的消費量在500萬噸左右,環比上月下跌了11.57%,意味著玉米深加工需求萎縮。
另一方面,飼料也處于季節性的淡季,并且在南方持續高溫的影響下,部分地區讓電于民,使得部分飼料企業開工停產。
截至8月26日,全國中大型飼料企業的玉米庫存平均達到了33.75天,同比去年增幅超過了50%??梢婏暳闲枨笠脖憩F偏弱。
二是余糧偏多。
前期玉米購銷進度緩慢,使得華北基層余糧偏多,這也是市場一度看跌玉米的原因之一。尤其在華北下了幾場雨后,使得部分糧源保存難度增加,于是出糧意愿也增加。
總體來看,8月玉米走勢偏弱,但是在月底卻走出了翹尾的行情。
這主要是因為玉米跌得確實有點猛了,跌破了建庫成本后,直逼種糧成本。
往年小麥的價格要低于玉米,而現在不僅超過了玉米,而且還是大幅超過。小麥在退出替代以后,需求變得相對單一,而玉米擁有飼用、深加工以及少量食用等多種需求,沒有道理持續大跌,所以玉米前期跌得生猛,后期必然會得到修復。
另一個原因是玉米減產的“風”漸漸刮起來了。
首先是國內“南旱北澇”的天氣使得玉米減產的預期增加,雖然南方玉米零星種植產量不大,但是遼寧、吉林部分地區的內澇對于玉米的行情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,并且越是臨近玉米收獲,這陣風便越刮越強。
但是提醒大家的是,畢竟這只是一個預期,究竟減產多少、有多大影響,尚不能確定。就像今年的小麥一樣,由于去年冬播延遲,5個主產區都出現了長勢偏弱的現象,當時市場也是預計小麥將減產減質,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今年小麥增產豐收,所以玉米的情況也不能就此下定論。
另一方面,國際多個玉米主產區也紛紛釋放減產預期。例如,占國際玉米貿易量40%的美玉米在極端干旱天氣的影響下,減產預期不斷增加。而歐盟玉米減產甚至已成為了定局……這些都加劇了整個北半球玉米的風險。
三是補庫需求。
玉米陰跌了一段時間后,企業的庫存也有一定消耗,眼看就要進入9月,天氣轉涼,下游消費將有所好轉,企業也會有意識地進行備庫。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,于是觸發了8月底的“翹尾”行情。
而眼看8月即將結束,9月份能否延續這一漲勢,或者9月份能否開創新的局面呢?
在新農觀看來,9月份的玉米市場可能會呈現3種趨勢:
一是需求有所好轉。
隨著氣溫下降,天氣轉涼,生豬養殖逐漸進入旺季(這一點從國家發改委提前表態,將釋放儲備肉的信號可以證實),飼料需求隨之增加,而進口玉米及糙米的混合物替代優勢下降,玉米的性價比凸顯,使得飼料需求會有一定回升。
而深加工方面,隨著下游消費好轉,淀粉需求也會得到提升,從而帶動玉米需求。
二是供給仍然寬松。
一些有資金壓力的貿易商仍有出貨的需求,再加上春玉米陸續上量,定向稻谷持續拍賣,使得整體玉米的供給環境比較寬松,對價格支撐度減弱。
三是市場情緒轉濃。
隨著越來越臨近玉米收獲期,市場對于玉米減產的預期也越來越濃。
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確切的數據,不排除會有一些現象被放大;另一方面,大家也都希望玉米能夠上漲,賣個好價錢。
所以總體來看,9月份的預期要好于8月,但是太明顯的漲幅幾率仍然較小,還需等待更多利好因素出現。
文章來源:新農觀